2020年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決勝之年。8日上午,天津市生態環境局召開今年首場新聞發布會,副局長陸文龍在會上表示,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天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一方面堅持依法依規嚴格監管,以生態環境保護倒逼經濟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加強幫扶服務,著力優化營商環境,聚焦企業關切訴求,服務企業推進綠色發展,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 談及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進展情況,陸文龍具體說道,一是減少行政審批事項。優化環評審批程序,實現環評、驗收許可事項全流程網上審批,登記表備案“無人審批”,對8個行業37個類別的項目免于環評管理,16434件環境影響登記表項目,企業網上自行備案。對重大項目提供環評技術評估“保姆式、管家式”服務,為重大基礎設施、民生工程和重大產業布局項目開辟“綠色通道”,實行即到即受理、即受理即評估、評估與審查同步。啟動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在濱海新區等11個區開展園區“多評合一”試點,即在特定區域內將業態基本相同的建設項目打包編制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每個項目不再單獨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切實減輕企業負擔。 二是完善激勵機制。實行環保績效分級管控和“環保領跑者”制度,樹立環保標桿企業,根據企業環保績效水平,采取差異化應急管控措施。企業生產技術先進、污染治理水平高、環保管控嚴格,達到國家標桿要求的,在重污染天氣應急期間不停產、不限產;達到天津市標桿要求的,少減產、少限產。突出精準化環境執法監管,對具有合法手續且排放符合標準的企業,減少檢查頻次。全市涉及保障民生、國家戰略、國際競爭的787家企業和涉及重大民生的945個建設工程,均納入保障性清單,在重污染天氣預警期間不限產或少限產。此外,為其他涉及大氣污染物排放的企業制定了“一廠一策”有針對性、差異化的管理服務措施。 三是深化精準治污。隨著污染防治攻堅戰的不斷深入,從2017年開始對不同行業、不同企業開展精細化管理,并在2018年印發《2018—2019年采暖季重點行業差別化錯峰生產績效評價指導意見的通知》,明確全市結合企業生產裝備水平和污染排放情況,通過對重點行業開展秋冬季差別化錯峰生產績效評價,科學制定差別化的停產、限產措施,引導企業持續開展深度治理,進一步加快全市重點行業綠色轉型和高質量發展。2019年秋冬季對企業實施的分類管理是在前兩年基礎上的細化與深化。第一項措施是實施差異化管控,在2019年的秋冬季攻堅行動方案中,不再實施錯峰生產,僅對發布重污染預警24小時內無法臨時停產的鋼鐵、焦化、水泥等行業,分級實施秋冬季生產調控。鼓勵企業從被動治污轉為主動治污,讓不斷提升工藝水平、降低污染物排放的企業享受到政策紅利。第二項措施是強化“一區一策”,結合全市16個區不同污染特征和排放源,逐日分析空氣質量特點,針對性提出各區污染防控工作建議,科學、精準治污,由局處級干部帶隊,累計派出近300人次組成20個分區工作組,采取駐點的方式,對各區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進行指導服務,將國家和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措施要求落實到區,確保基層理解為什么,明白干什么,清楚怎么干。
|